
但悲不见九州同原文及其背景解读
《但悲不见九州同》是中国古代诗人辛弃疾在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山水城》中的一段诗句。很多读者在欣赏这篇词时,都会被其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。你是否也曾好奇‘但悲不见九州同原文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?本文将带你走进这句诗的背景与意义,探寻其中的历史渊源与辛弃疾心中的理想与情怀。

但悲不见九州同原文: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之情
原文中的‘但悲不见九州同’出现在辛弃疾的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山水城》这篇词中。词的开头部分写到:‘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四十年,望中犹记,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百年身,难得见,不见九州同。’其中的‘但悲不见九州同’正是抒发了辛弃疾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与失望。
词中的历史背景与辛弃疾的情感
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,那个时候,国家处于分裂和战乱之中,北方仍然被金国占据,南方则由宋朝统治。辛弃疾作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,经历了许多政治波折。他的诗词充满了英雄主义和民族气节。在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山水城》这首词中,他回忆自己曾经的壮志雄心,并且感慨自己未能见到国家统一的那一天。‘但悲不见九州同’体现了他对家国命运的深刻忧虑。
‘但悲不见九州同’的情感内涵
这句诗表达了辛弃疾心中的一种无奈与悲哀。他认为,虽然自己曾经为国家尽心竭力,经历了许多风雨,但最终却无法看到国家恢复统一、民族振兴的那一天。这里的‘九州同’,即指的是中国的统一,而‘不见’则是表示辛弃疾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悲观情绪。这种情感不仅是辛弃疾个人的感慨,也是那个动荡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。
结语:‘但悲不见九州同’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
辛弃疾的这句‘但悲不见九州同’之所以传世,正是因为它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的内心世界。这不仅是一句充满感情的诗句,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。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,让无数后人感同身受,也激励着我们在今天的和平时代,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与团结。所以,当你再次读到‘但悲不见九州同原文’时,不妨深入思考其中的历史背景与深刻含义,感悟那份跨越时空的悲悯情怀。